1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实施第二次“定向降准”,前次约释放资金400亿元。分析人士认为,此次定向降准释放的数百亿元资金或难以应对税期高峰和大额缴款,流动性边际调节仍有必要。
数百亿元资金“在路上”
11月15日,央行将实施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的第二次调整。
9月6日,央行公布本轮降准计划,于9月16日央行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再额外对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10月15日和11月15日分两次实施到位,每次下调0.5个百分点。
11月15日定向降准实施后,本轮降准宣告完成。此前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本轮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据央行10月15日公告,“第一次”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400亿元。
今年以来,央行共实施两轮降准。除了9月开始实施的本轮降准外,1月还实施了一轮全面降准。彼时处于春节前夕,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于1月15日和1月25日分别下调0.5个百分点,共降准1个百分点,央行发言人表示,此次净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亿元。
流动性边际调节几率大
截至11月14日,央行已连续14个交易日停做逆回购,Shibor连续3个交易日全线上涨。其中,隔夜品种涨6.8基点,7天、14天品种分别涨0.7基点、2.3基点。
对于此次降准资金能否应对近期“吸金”因素,分析人士指出,由于即将到来的税期高峰和超千亿元国债发行缴款因素,数百亿元规模的定向降准规模或难以应对流动性冲击。数据显示,下周一(11月18日)和周四(11月21日)分别有340亿元、790亿元规模的国债实施缴款,总规模达1130亿元。
从历史经验看,降准若在月度中旬实施,其后不久央行还是会对流动性进行调节。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2008年以来,若是在月度中旬实施全面降准,最多间隔两个交易日,央行就开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现净投放,具体操作行为包括不对正回购到期和央票到期实施反向操作。例如今年9月16日降准后,当月19日央行“净投放”了1200亿元规模的7天逆回购和500亿元规模的14天逆回购;2018年10月15日降准后,央行于当月19日开展了300亿元逆回购操作,实现等额净投放。
分析人士认为,相比全面降准,定向降准释放资金规模较小,面对规模较大的流动性缺口,央行进行流动性边际调节的可能性更大。今年10月15日定向降准实施后,央行在隔日实施了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除了可以对冲缴税高峰,还为明年LPR报价预留了操作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