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2分钟,扭转了塑料瓶“34HKF1”悲惨的命运。
“34HKF1”的生产
与其他塑料瓶一样,“34HKF1”的诞生需要经历软化、成型、清洗、灌水、贴标、打包、运送……这一系列的环节。
在没被投入垃圾桶之前“34HKF1”的瓶盖密封、灌满水,与其他有着不同颜色瓶标和瓶盖的矿泉水一起被摆在商店货架上。而进入商店之前,“34HKF1”是在离海口城区不远的工厂里诞生的。
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VC(氯乙烯)材质分别是“34HKF1”的瓶身和瓶盖。塑料瓶的制瓶原料之一就是来自石油,所以这些塑料分子式的名字听起来遥远陌生又富有工业的意味。
石油被处理过后输送到生产的厂家微小的塑料球,塑料瓶制造商把这些小球溶化,然后将之塑成一种“原型”,负责瓶装水灌装的厂家会把原型加热,再塑造成需要的形状,然后往里灌入饮用水。
经历了一系列加工环节后,“34HKF1”顺利出厂。在它的透明瓶身底部,用不起眼的印纹印着一个箭头循环形状的小三角形,上头写着“PET”的英文字母,并标有“01”的数字标识。
当然,关于这些数字标识是为了便于区别塑料种类和分拣,是一种区分代码,而“01”所代表的意思是在高温液体或阳光照射下,瓶身会发生变形,甚至还会释放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而且这种数字标识的塑料瓶还很难被降解,一旦随意丢弃不加以回收利用,那么这些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就会在它漫长的一生中不断的老化、龟裂,与其他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一起,逐渐的变成微颗粒,流入土壤、地下水或者海洋,成为百年不变的“化石”,在自然界中不断的循环或者污染土壤水质,又或者是威胁海洋里的生物。
被送出工厂、走上货架,“34HKF1”的存在“计时表”刚开始起跳。在垃圾填埋场里,一个塑料杯需要大约450年才会分解,而对于不可降解塑料袋而言,这个时间可能需要更长。
“34HKF1”命运扭转
在以往的回收中,由于回收效率低下的情况下,“34HKF1”基本上都是当作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烧处理。
而在海南省“量心回收”的智能资源回收站安装投入后,“34HKF1”的命运发生改变,由于废瓶现场可迅速变现,以前被随意丢弃的垃圾,现在有了新的去处,产生了新的价值。
拿出手机扫码关注,在智能资源回收机器中选择回收物类型,接着把矿泉水瓶、废报纸等垃圾放在称重盘上确认重量,将机器吐出的二维码贴在回收物上,随即将回收物投入机器,就可以在手机上等待提现了——不久前前,一座24小时智能垃圾回收站现身海口牛北垃圾转运站附近,市民通过手机操作就能实现垃圾自助回收。
据了解,这名为“量心回收”的智能资源回收站是由海南绿保无忧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垃圾分类回收装置,于2019年1月31日安装投入使用,集自助投放、智能称重、自助检测、满箱预警、零钱提现等多功能于一体,主要回收废纸、废塑料、易拉罐等可回收物。自运行以来,平均每天回收各类可回收物317公斤。
以前被随意丢弃的垃圾,现在有了新的去处,花不到2分钟,本来在垃圾桶里的塑料瓶“34HKF1”被转移到8平方米的资源回收站,“34HKF1”的“人生”轨迹开始发生转变,不会被当作生活垃圾填埋或焚烧处理,而是获得“重生”。
“34HKF1”新的去处
据悉,海南省物资再生协会秘书长、海南绿保无忧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杨学才,将见证“34HKF1”的转变。
“34HKF1”的瓶身,即将被转入杨学才的工厂内,经过初加工切片粉碎等工序后存储,然后再择时装船,运往省外,用作再生塑料制品。
杨学才表示:“我们会把瓶身和瓶盖分开处理,PET材质的瓶身会被切片,运送出岛,卖到生产再生塑料制品的厂家,制作再生织物等;而PVC材质的瓶盖则另作他用。”
“量心回收”的推出使用也可以说是积极的响应了海南省禁塑令,在海南省2月份出台的禁塑令中也有也明确提出,合理规划建设塑料制品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网点。
统筹布局规划全省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利用相关网点和项目建设,引导和扶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推动废弃塑料制品回收再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