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金属、石材、木材,塑料制品具有成本低、可塑性强等优点,在国民经济中应用广泛,塑料工业在当今世界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多年来塑料制品的生产在世界各地高速度发展。不过,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引发了对生态环境危害极大的“白色污染”。随着人们越远越关注环境保护,塑料制品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数据显示,部分塑料原料的价格在本周持续走低。
据相关机构统计显示,部分塑料原料价格持续位居低位,聚丙烯余姚市场和广州市场价格分别下调50—250元/吨和50元/吨,11月19日聚丙烯期货收跌0.93%;随着原油大幅走跌,PTA市场延续偏弱格局,11月16日聚酯切片报价7950元,环比下跌400元;亚洲苯乙烯单体(SM)跌至1031美元/吨,创下过去18个月的最低水平,等。
塑料原料价格持续走低除受环保因素影响外,不断曝出的和塑料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也导致人们“谈塑色变”,如最近曝出的陕西西凤年份酒塑化剂含量超标。相关专家表示,一次性塑料袋遇热会释放出塑化剂等有害物质,塑化剂对人体可产生以下危害:降低人的生殖能力,增加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摄入会致癌,性别错乱等。塑化剂的毒性比三聚氰胺强20倍。
此外,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也对塑料原料价格的走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如美国政府允许相关国家进口伊朗石油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增加原油产量,造成石油价格走低,进而导致相关塑料原料价格走低。
塑料制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享受塑料制品带来的便利时也在承受它带给人们的“灾难”。各国的塑料回收体系并不健全,尤其是中国禁止从西方国家进口塑料垃圾后,很多塑料垃圾进口国也纷纷颁布了相关的禁令,这导致很多塑料垃圾出口国面临塑料垃圾成灾的局面。并且,塑料制品难以降解的特性更是使得海洋中形成了“塑料大陆”,更有专家表示,如果人类不加以节制的使用塑料制品,50年后,海洋中的塑料数量将会超过鱼类的数量。
相较于塑料制品,微塑料的危害更重。微塑料是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纤维的总称,相关研究表示,在全球13个国家的自来水、欧美和亚洲产食盐以及美国产的啤酒中均发现了大量存在的微塑料,微塑料已经进入了食物链。而且,很多海洋生物的消化系统、肌肉组织甚至淋巴系统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现在还没有确定的研究表明微塑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是塑料制品中含有的塑化剂对人体的危害确是显而易见的。
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直接对塑料制品的需求产生了影响,很多国家已开始对塑料制品,尤其是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塑料制品加以限制。我国相关法律就明文规定,凡加工塑料食具、容器、食品包装材料,不得使用回收塑料;食品用塑料制品必须在明显处印上“食品用”字样,并且必须有QS标志及编号。
综上所述,在环保意识的作用下,塑料制品肯定会受到大小不一的影响。虽然有专家表示对食品用塑料制品的安全性需要科学认知,经国内外专家学者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用于食品的塑料制品,主要成分是以碳氢的材料为主,只要按标准严控添加剂使用量,遵循正确的使用原则,其卫生性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但是开发更多的绿色环保塑料制品也没有坏处。
免责声明: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邮箱:slce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