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盛夏,却是A股投资者的凛冬。
面对“至暗时刻”,私募机构们当前是如何应对的?就这个问题,药师最近几天走访了多家私募公司,并和基金经理们聊了聊。
先说我从一线获得的信息:
多数大型私募目前仍坚持八成仓的“标配”;部分中型私募在2900点一线开始配置沪深300ETF,并抄底了部分创业板指数的成分股;而小型私募,有的早已空仓休息,有的则因净值徘徊在清盘线附近,进退维谷。
至于各家应对当前极端市场情况的具体“战法”,我接下来列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几例,仅供各位朋友参考。
01
战法一:加仓金融,减仓医药
“今年市场难做,我们在年初就已有判断,过去两个月,我们在策略上也做出了一些调整,目前看,还是起到一定效果的。”一位百亿级私募负责人表示。
从上述负责人提供的一份最近3个月的行业配置清单来看,在5月和3月这两个月仓位整体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明显加大了金融、能源、材料等行业的配置,减少了医疗保健和信息技术两个行业的仓位,尤其是医疗保健行业的减仓力度更大。
对于大幅减少医疗保健行业配置的逻辑,该负责人也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该行业估值的快速提升,已经透支了未来业绩。”
至于为何会加大金融行业的配置,他表示:“金融行业中,尤其是银行股的投资机会,还是显而易见的,宏观经济的好转,行业内在质量的改善,估值足够低。”
对于银行股的投资机会,近期整个板块的“破净潮”,似乎又给买入银行股的提供了“支撑”。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当前A股银行板块整体估值仅0.93倍PB,处于历史底部,与主要资本市场银行板块相比亦偏低,中国的银行板块ROE达到13.5%,遥遥领先国际同行,估值也远低于印度和美国,出现较好的配置机会。”
02
战法二:配置沪深300ETF,抄底创业板成分股
如果说,大型私募是因为“船大不好掉头”的话,中型私募则显得相对灵活些。
它们中的绝大部分都经历过“股灾”和“熔断”的洗礼,有着丰富的“抗震”经验,加之规模有限,进出灵活,尤其是此前已将产品下降到中等仓位水平的私募,面对大跌调整,给了又一次逢低买入的机会。
而这一次,它们所选择的目标,是沪深300ETF,以及部分创业板指数的成分股。
沪上一家中型私募的负责人表示:“之所以选择配置沪深300ETF,首先是对于大盘目前点位相对比较认可,下跌空间有限;其次是ETF挂牌在交易所,拥有跟股票一样的交易方式,只要股市开盘,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轻松实现根据盘面而实时买卖。”
该负责人进一步解释道:“如果盘中大跌,可以马上卖掉持股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反之,在大涨时,马上买进以跟随趋势而获利,这是传统的指数基金所无法实现的。”
对于选择加仓部分创业板指数成分股的深圳某中型私募而言,“创业ETF份额的持续攀升,创业板估值的相对低位,以及部分创业板指数成分股‘诱人’的价格,是我们选择抄底的原因所在。”该机构负责人如是说。
对于抄底创业板成分股的操作,沪上某私募负责人也谈了自己的看法:“一个冰冻已久的湖泊,不会因为一根火炭而被烧开,创业板要转为人气活跃的向上行情,还需要很漫长的时间,因此从交易的角度来看,还不如参与趋势确立的市场。”
从操作层面看,究竟是选择配置沪深300ETF好,还是抄底创业板成分股好,现在下结论恐怕还为时尚早,但2850点一线,对于私募而言,已具备了“左侧交易”的基础,却是不争的事实。
03
风险提示:要赚自己看得懂的钱
面对市场暴跌,各家私募的操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无论是配置沪深300ETF,还是加仓银行股,抄底创业板成分股,私募大佬判断市场的真实逻辑是什么,我们仅能从其只言片语中了解一二,不能因为他买了哪些股票,就被他所影响。
如果私募大佬对了,而你判断错了,对你而言仅会失去一个反弹机会,但是你的本金依然安全。
但是,如果他错了,你跟他一起错,则损失的必然是自己的本金。
资金量不同,玩法自然也不一样,我们只能赚自己看得懂的钱,所以要遵守自己的交易原则和系统,看得懂可以跟,看不懂就算了。
免责声明: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邮箱:slce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