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上,社保基金一向颇为神秘。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昨天的主题演讲,揭开了其神秘“面纱”。在这场干货满满的演讲中,不仅有相当耀眼的投资收益,更包含了那些与公募基金鲜为人知的“前尘往事”……
1万亿的投资收益!
王忠民是在上海证券报社主办的2018中国基金业峰会上发表主题演讲。
先来看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在过去18年间,社保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8.4%左右,管理资产规模从最初的几百亿增长到如今的2.5万亿元,回报总额度接近1万亿元。
1万亿元的投资收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社保基金18年来总规模的4成来自投资收益,其中,还有2500亿元是复利的结果。此外,由于收益免税,可以全部滚存,让其在投资中发挥更大作用。
再来看两个相当成功的投资操作。
在中国金融机构股改大潮初起之际,社保基金是最早一批对国有金融机构进行投资的,特别是在银行金融机构股改时,社保投资了大量的直接股权,后来迅速证券化,获得了4到5倍的回报。
此外,按照蚂蚁金服在首轮融资前的一份融资推介材料,蚂蚁金服的估值约为350亿至400亿美元。据了解,全国社保基金入股蚂蚁金服实际出资70多亿元,按照当时的估值计算,蚂蚁金服给予了全国社保基金一定程度的折扣。如今,蚂蚁金服的估值已经到了1500亿元。
母基金的投资运作之道
王忠民认为,社保基金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与市场参与各方共同成长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社保基金不仅走出了自己的路,还获得很好的回报。
其中的制胜之道是什么?王忠民认为,母基金的运作形式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他看来,社保基金实际上是一只母基金,正是利用了母基金的形式,不仅解决了激励不足的问题,还实现了参与各方在同一个生态体系中共生共利共长的发展。
在王忠民看来,一笔庞大的社会资产,社会财富,如果要成长或发展,即使用自己直接投资的方式抓住了金融市场化、资本化、证券化的机会,也有可能会犯错误,而且当规模过大时,一次错误就可能会被颠覆。
而如果用母基金的方式,选择投资更多的基金,就可以进行分散,更能够体现出专业性。还可以培育出更专业的机构,与其一起成长。他强调,任何一种社会聚集资金,应该更多地使用母基金的投资方式,才能和市场参与各方在制度、成长、分享、利益中共同成长,才能做大做强。
在王忠民看来,滚雪球的复利逻辑、减税逻辑会爆发出个人财富效果,这个财富积累效应会让人们对自己未来的养老、未来的社会保障更有信心。
另一方面,市场当中真正管资产、有能力、有竞争力的机构就会获得更多资金进行管理,利用复利结果的财富效应,投资管理人会对投资者更加关心、更加关注。这意味着,管理人和资产以及拥有人之间将产生永续的管理和增值服务。
从“小白”走向“大佬”
今年是公募基金20周年,而社保基金也18岁了。在王忠民眼中,公募基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小白”走向“大佬”,这个过程也是和社保基金共同成长的过程。
王忠民回忆道,最初在选择管理人时,公募基金数量极少。由于没有管过任何一个成熟产品,这意味着,从公募基金管理人、托管人到其他方面的服务,以及具体的产品,均需要社保团队和管理人团队共同设计。
在此后的七、八年时间,大量产品出现以后,才有了成熟的产品,社保基金才能针对成熟的业务线来进行委托。
对公募基金的投资,在王忠民看来,只有通过选择委托公募基金管理人,才能在资产管理人这个层面体现出分散度和专业性。
他表示,社保基金在公募市场中能获得较高的年化回报,与社保基金几次在高点大比例卖出,在低点大比例投入有关系。社保基金选择了市场中优秀的基金团队,不仅可以通过个股选择获得阿尔法收益,还能够实现波段操作。
事实上,社保基金是最早对二级市场投资进行长期考核的机构,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来考察平均回报,而且是三年之后滚动三年进行考察。在他看来,只有长期考核,才可以让具体的基金管理人,按照长期的市场目标进行配置资产,去精选个股、把握波段。
王忠民透露,在考核的过程中,会根据业绩评比、团队制度,动态对一些管理人进行淘汰。他坦言,曾担心那些被淘汰的管理人,可能从市场中出局。但有趣的是,最早被淘汰的几家管理人成为了市场当中的后起之秀。
为什么会这样?
王忠民认为,被淘汰的基金管理人找到了被淘汰的原因,进行了纠错,建立了良好的机制和团队从而变得更加优秀。
他说,淘汰别人,不一定是对别人最大的毁灭,而有可能是对他最大的帮助。被淘汰掉的管理人,如果在两年之后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可以重新入选社保基金的管理人。这样的机制,让很多公募基金,训练出了良好的纠错逻辑,在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中,找到了成长的独门秘籍。
免责声明: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邮箱:slce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