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在北京发布。
报告覆盖147个国家高新区,通过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指数变化趋势,评估国家高新区整体创新能力的动态变化。
报告显示,构成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的五个分指数中,创新资源集聚指数、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创新活动绩效指数持续上升,而创新的国际化指数、创新驱动发展指数则略有下降。另外,东北和西部创新指数下降,中部地区增速加快,区域分化加剧。
报告还指出了国家高新区在国际化方面的不足,无论是国家高新区整体水平,还是国家高新区个体水平,都与硅谷为代表的世界先进园区的差距较大。
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升最快
双创时代,创新创业指数成为报告的一个亮点。
2015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为180.9点,较上一年提高了15.3点。2015年,创新资源集聚指数、创新创业环境指数、创新活动绩效指数、创新的国际化指数、创新驱动发展指数分别为162.6点、298.8点、124.3点、259.5点、126.4点。
其中,构成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的五个分指数中,创新创业环境指数提升幅度最大,指数同比增长率达33.4%。
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会武介绍,值得注意的是,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增长36.8%。在2014年60.1%的增速基础上,创投机构当年对企业风险投资增长为71.1%。
2015年147家国家高新区当年新增企业数与企业总数的比例平均值为20.1%,较2014年提升2.5个百分点。
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举例说,根据工信部对互联网企业的统计,在互联网百强企业里,96家在高新区,前10名里9家在高新区。
科技部火炬中心还跟长城战略咨询联合发布《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6双创周特刊)》。报告显示,成立5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和成立10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企业,在评出的2015年高新区2089家瞪羚企业里的占比为20.9%。(注:瞪羚企业是指创业后跨过死亡谷进入高成长期的企业)
国家高新区成为支撑国家创新投入的中流砥柱。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全国40%以上的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研发人员和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147家国家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员密度分别为全国的2.7倍和14.6倍。
东北创新驱动指数大降
从区域布局来说,2015年东北和西部地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指数有所下降。
报告显示,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总指数、创新活动绩效指数、创新的国际化指数,均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西部地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指数,虽然在2015年加速上涨,但仍然大幅低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
东北地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指数,一直低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在2015年出现大幅度滑落。
中部地区表现较好,创新驱动发展指数增长率在15%以上5个省份的国家高新区群体中,有4个省份位于中部地区;而增长率在-20%以下的4个省份的国家高新区群体中,有3个省份位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3个省份国家高新区群体的创新驱动发展指数的加权增长率,则均为负值。
对此,刘会武解读称,西部高新区的负增长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西部新增的高新区比较多,还处于起步阶段;第二个原因是,近两三年中央政府在管委会财政投入上有严格的管理,不像过去(对西部)支持力度那么大。
刘会武表示,这几年中部创新人员数和创新发展绩效,的确要好于预期,可能是因为东部创业人才向中部转移的速度在加快,一线城市资源向中部流动。
薪酬仅为硅谷1/4
科技部官员介绍,报告通过对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指数的变化,呈现了国家高新区在创新能力建设、创新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成效和不足。为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实施、创新的顶层设计和宏观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发现,报告指出了国家高新区在国际化方面的不足。
与国际先进园区相比,国家高新区吸引和凝聚国际人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2015年147家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外籍常驻人才占比仅为0.4%,外籍常驻人才占比最高的苏州工业园为3.4%,而美国、加州、硅谷的出生在国外的居民占比分别为13.3%、27.1%和37.4%。
报告称,国家高新区需要继续加强人才国际化工作力度。
另一个值得参考的指标,是薪酬体系的国际化水平极低,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福利水平优越但还需提升。
数据显示,2015年147家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平均薪酬为102575元/年,是全国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1.6倍,但从业人员平均薪酬最高的上海紫竹高新区仅为硅谷从业人员平均薪酬(737885元/年)的26.5%。
报告称,无论是国家高新区整体水平,还是国家高新区个体水平,都与硅谷为代表的世界先进园区的差距较大。
刘会武介绍,关于创新的国际化指数,从2010年到2014年都在高速增长,2015年数据开始回落。各个区域相对衰弱,东部地区相对增长。
“现在是国企走出去、高铁走出去,高新区技术服务走出去的有多少?”关于国际化指标下降,刘会武提到,报告设定了五个指标,其中很重要的有“技术服务的出口”,中国走出去的产品很多,以后希望高新区能更多引导企业技术走出去。
报告最后提出,着眼于“一带一路”、“自贸区”和国家经济的开放发展,国家高新区要积极探索国际化发展的道路和开放创新的模式,加快高新区融入全球发展的步伐,扩大国家高新区的全球影响,并形成面向全球的创新资源整合和链接。
免责声明: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邮箱:slceo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