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0431-80514816 入网指南|联系我们|发布求购

热门关键词造粒机 / 聚乙烯 / 再生料 / 模具 / 助剂 / 原料 / PE / PP / ABS / 塑料机械 / 挤出机 / 破碎机
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怪状
来源:亚洲塑料网 日期:2015-08-21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迎来了投资热,而投资的方式不外乎“外行”资本切入和“内行”产业链延伸。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太重视投资的短期回报,所以,“资本热”也导致了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浮躁,出现了电池企业“重产量、轻研发”,电池企业各自为阵尚未形成产业链优势等发展怪状。
 
 
  一问:动力电池产业涌现投资热潮,如何避免产能过剩?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产销两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也迎来了爆发期,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患上了“资本热”,大笔资本蜂拥而至。据预测,2016年下半年,我国动力电池产业或将迎来产能爆发期。然而,适者生存的法则在电池行业同样适用,一轮“优胜劣汰”的电池企业生存大战即将拉开。
 
  专家表示,动力电池在生产上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导致了动力电池产业进入快速扩张期。动力电池市场方面,仅LG、三星、力神和CATL四家动力电池企业,2016年将投产的产能就高达10GWH以上,而每GWH的电池产能可以满足大约4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需要,也就是说,仅上述四家动力电池企业的产能就可以满足40万辆新能源车的装配需要。由此可见,2016年后,我国电池产业将由产能不足迅速转入到产能过剩。
 
  但是,尽管电池行业的产能在明年有望大幅提升,但我国的电池产品仍不具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研发投入分散,受技术及制造工艺的制约,我国的动力电池产品在安全性及成本上面,都不占优势。对此,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国内电池企业的状态普遍很浮躁”,由于新能源车企对配套电池的需求持续旺盛,电池企业一窝蜂似的上项目,导致整个动力电池产业出现“虚”高增长的怪状。 
 
  然而,大批量技术含量较低的电池企业的投产,则可能让国内电池产能由短缺转向过剩。业内人士预测,随着产能的快速增长,电池行业将在2016年下半年迎来洗牌。
 
  二问:动力电池企业“重产量、轻研发”,如何提高竞争力?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其上游产业的动力电池也迎来了爆发期。“现在动力电池基本上只要能造出来,销售出去问题不大”的现状,导致了“大家都忙着造,很难有人沉下心来做研发”,因此,我国动力电池研发落后于日韩,缺乏市场竞争力。
 
  业内人士透露,新能源汽车的迅速发展拉动了零部件供给企业的新一轮投资,但投资太小,车企不会选择合作;投资太大,又担心政策缺乏持续性。因此零部件供给企业会缺少对研发的热情和投入,还是以获得短期利益为目标。据悉,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一般低于营收的1%,而国际上及格线是5%。因此,国内的动力电池企业正面临着“重产量、轻研发”的困局。
 
  专家表示,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由于规模小,电池的问题尚未暴露,但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行业产能不足严重制约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发展。同时,由于电池大规模的生产,其质量问题也逐渐暴露。
 
  目前,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对动力电池的渴求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业内专家表示担心,如果放任大量的动力电池次品充斥市场,未来两三年内可能会成为电动汽车问题的集中爆发期。
 
  事实上,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我国已有一定的突破,但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技术基础并不牢固。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任勇曾坦言,之所以很多车企会采用国外电池,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外电池的一致性更好。因此,基于安全及成本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多的整车企业更青睐于日韩电池产品。
 
  如此一来,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从上游产业链开始,势必将受制于对“洋电池”的依赖,对于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车”的国家战略来说,中国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瞿国春曾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影响了新能源汽车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开发能力,如果再不扭转依赖“洋电池”的局面,一旦外资新能源汽车大举进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重走传统燃油车老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电动车协会主席陈清泉亦认为,目前我国在下一代电池研发上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此轮竞赛的关键是掌握先进材料、电池体系、电池及系统设计制造的核心知识产权。如果没有合理的布局,扎实系统的基础研究,我国仅靠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今后的电池领域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三问:动力电池企业各自为阵,如何形成产业链?
 
  动力电池技术已成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目前我国电池研究和生产企业众多,但总体实力不强,产业链条不完整,同时,还面临着国外企业进入造成的压力,在规模效益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是摆在中国电池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国内动力电池产量仅位于韩、日之后,居世界第三,但从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上来看,差距却相当明显。业内人士表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与电动汽车企业的关系过于松散,相互的忠诚度不够,电动汽车企业对待动力电池企业只当作零部件供应商,认为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在这种情况下动力电池企业不愿意为电动汽车企业开发合适的动力电池。
 
  陈清泉表示,德国在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协同创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企业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在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上竞争激烈,但绝不用价格战挤压彼此。德国企业之间联系紧密,互通有无,他们将这种紧密沟通称之为“精英集群”,共享创新和科技的红利。
 
  事实上,在动力电池方面,电池企业需要和整车企业同步成长和发展,两者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战略同盟研发关系。而我国,整车厂仍只把电池企业作为一个供应商来看待。“上游供应商之前互不往来,闭门造车,下游也不合作互动,技术进步很难。”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三元材料时代,要尽快建立供应链之间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深度协作,才能尽快突破动力电池领域面临的性能瓶颈”。
 
  陈清泉表示,未来5~10年,为了使国内动力电池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市场需求,需要重点发展安全可靠的高比能锂离子电池,重点研究开发关键电池材料,包括正负极材料、电解液材料等,同时结合核心部件及电池系统的设计、优化和集成,坚持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促进我国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开发和应用推广。
上一条: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分析
下一条:能源科技发展新趋势(势所必然)
免责声明: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邮箱:slceoo@163.com
服务热线:0431-80514816  81324678    电子邮件:slceoo@163.com
在线交流:      在线交流:  给我发消息  1277319168 

Copyright © 2010-2019 slce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号:吉ICP备17003215号-1